棕黑腹链蛇

Amphiesma sauteri   Boulenger
   

  100  浏览



形态描述

鉴别特征 具腹链小型游蛇,背鳞通身17行。颗鳞正常;下唇鳞8(6-9).
描述依据标本 台湾台北、桃园、台中等地4雄1雌,福建德化等地6雌,安徽黄
山1幼,湖南莽山1幼,海南1雄,贵州毕节等地1雄2雌,四川峨眉山、洪雅、苍溪、
安县等12雄13雌,共18雄22雌2幼,42号标本。
形态描述 全长雄性(372+114) mm,雌性461+134) mm.
头背黑褐色,顶鳞沟两侧没有成对浅色小点斑或有不明显点斑;前4-5枚上唇鳞白
色,后缘黑褐色;口角处镶黑边的浅色圆点或有或无,其位置亦或前或后,枕斑或大或
小,甚不一致;头腹面灰白色,下唇鳞部分鳞沟黑褐色。躯干及尾背面黑褐色,隐约可
见碎黑斑;两侧相当于D4-D6,鳞行,前后每隔2-3枚鳞,有一镶黑边的浅色短横斑(或呈二并列小点),前后缀连成纵行点线,此二行点线在躯干前段较明显,有的标本完全看不出点线。腹鳞及尾下鳞两外侧黑褐色,近外侧各有一黑色点斑,前后缀连成链纹,始自颈侧,后延至尾末端;左右链纹间灰白色。
安徽黄山1幼通身淡褐色。
头略大,与颈可以区分。眶前鳞1(2),眶后鳞3(2) ;颖鳞1(2) + 1、2(3);上唇鳞7, 2-2-3或3-2-2式,上唇鳞6, 2-2-2, 1-2-3或2-1-3式,上唇鳞5,2-2-1式,上唇鳞8, 3-2-3式;下唇鳞8(6-9),前4(3-5)枚切前颔片;左右前颔片及后颔片的前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相切,后颔片的后三分之二或二分之一常介以并列的二枚小鳞(个别的为1枚或“品”字形排列的3枚)。背鳞通身17行,除两外侧各有1-2行平滑或微棱外,其余均起棱;腹鳞雄性123-140,雌性130-147;肛鳞二分;尾下鳞成对,雄性73-84,雌性65-80,贵州毕节1雄第4到15枚及第17枚尾下鳞成单。
上颔齿22-26枚,呈连续一列,向后逐渐增大或最后二枚骤然增大。
张服基等(1984)记述了四川标本的半阴茎形态。
文献记载:福建南靖、大田4号标本腹鳞126-133,尾下鳞68-85对(福建师范大学生物系,1974)。台湾雄十雌18号标本腹鳞123-135,尾下鳞68--92,腹鳞+尾下鳞199-222,平均207.5 (Maki, 1931)。安徽2雄1雌腹鳞130-141,尾下鳞73-81,腹鳞+尾下鳞平均211. 3(陈壁辉等,1991)。广西罗香2雄3雌腹鳞120-127,尾下鳞72-
83对,上领齿17枚(范曾浩,1931)。贵州3雄6雌1幼腹鳞130-147,尾下鳞65-84对(伍律等,1985)。

生物学

栖于山区,吃括蝙及蟒鲜,卵生,1雌怀卵5枚(Pope, 1935)。在台湾习栖中低海拔山区和丘陵地,于草丛、灌丛、溪流、森林底层和流动的水沟中活动;白天活动,晚上偶尔发现,性温驯,不主动咬人(吕光洋,1989)。在安徽生活于山区水源附近,以蛆躬}、括输及蟒鲜等为食;7月剖检1雌,输卵管内有卵3枚,左1右2,卵径(20-26) mm ×(7-7.5) mm(陈壁辉等,1991)。解剖7-8月采自贵州雷山4号标本,
实胃数2,胃内容物全为蛆阁残体;剖检7月雷山1雌,输卵管卵左1右2,卵径((24-
28)mm×8 mm(伍律等,1985)。
垂直分布:680(四川酉阳)—1083m(贵州贵定)。

生境信息

栖于山区,吃括蝙及蟒鲜,卵生,1雌怀卵5枚(Pope, 1935)。在台湾习栖中低海拔山区和丘陵地,于草丛、灌丛、溪流、森林底层和流动的水沟中活动;白天活动,晚上偶尔发现,性温驯,不主动咬人(吕光洋,1989)。在安徽生活于山区水源附近,以蛆躬}、括输及蟒鲜等为食;7月剖检1雌,输卵管内有卵3枚,左1右2,卵径(20-26) mm ×(7-7.5) mm(陈壁辉等,1991)。解剖7-8月采自贵州雷山4号标本,
实胃数2,胃内容物全为蛆阁残体;剖检7月雷山1雌,输卵管卵左1右2,卵径((24-
28)mm×8 mm(伍律等,1985)。


海拔范围
国内分布

安徽(黄山、祁门)、福建(南靖、大田、德化)、台湾(台北、南投、台南、高雄、花莲、桃园)、江西(Hong San、寻乌)、湖南(宜章)、广东(连平)、香港、
海南(白沙)、广西(全州、金秀、容县、北流、隆安、龙胜)、四川[峨眉、洪雅、周
家沟(宜宾南)、酉阳、苍溪、荣经],贵州(绥阳、清镇、毕节、雷山、荔波、贵定)。

分类讨论

种下分类 E.V.Malnate (1962)依腹鳞与尾下鳞数的地区变异划分为3个亚种如下: